您的位置是: 学校概况>校史回顾

校史回顾

北京理工大学附中历史沿革

时间:2012-09-26 07:05:04 作者:管理员

建国初期,新中国百废待兴,急需有能力、有文化的基础建设人才。党中央指示,教育部从全国调来了一批优秀的干部、教师来到北京,于1950年12月14日组建了“北京市工农速成中学”。新中国首任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副部长韦悫和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同志亲自参加开学典礼,他们代表党和国家对全体师生提出了教书育人、刻苦学习、建设新中国的殷切期望。

  

       两年后,为了进一步扩大和提升工农速成中学的规模和质量,1952年春天,根据教育部的指示,“北京市工农速成中学”附属于“北京工业学院”,接受大学领导和管理(1952年-1970年),大学选派了一批优秀的老师到校任教,二次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工农速成中学”,学校也从此拥有了红色基因。

      1958年夏,北京工农速成中学最后一届毕业生走向各行各业的管理岗位,我校也圆满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的培养工农干部的光荣任务。为坚持教育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宗旨,学校第三次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预科”,通过考试从全国各个军区招收士官学生,为大学输送机械和无线电人才;同时采取双轨制办学,面向全市招收高中学生,史称北京市第98中。

      1962年在完成培养工农预科停办后,由于学校办学能力得到社会的认可,学校直接步入了国家基础教育序列,第四次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附属中学”,简称“京工附中”,继全国、全军招生之后正式开始全市招生,为国家培养初高中的基础人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京工附中也迎来了教育发展的春天,学校发展再次腾飞。1980年,学校就被海淀区政府确定为首批区级重点中学,成为当时与人大附中、清华附中等学校齐名的海淀区七强校之一。1988年北京工业学院升级为北京理工大学,1990年京工附中也随之第五次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并沿用至今。2004年学校评为北京市示范高中校。

       建校70年来,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传承附中精神、以母校为荣的数以万计的优秀毕业生,为国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武汉方舱医院提出者”、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列入“影响中国软件开发的20人”首位的陈榕、引力波研究发现团队成员陈雁北、北京申奥形象大使杨澜、国际计算机学会中国理事会副主席刘云浩、海淀区教工委书记尹丽君等等。

    1950年-1952年初,第一校址-北京市工农速成中学,宣武门内魏英胡同39号。
    1952年春-1953年秋,第二校址-北京市工业学院工农速成中学,海淀区甘家口。
 
    1953年秋-1955年7月,第三校址-海淀区小南庄,北京市工业学院附设工农速成中学。
    1955年暑假迁入第四校址-海淀区车道沟,现在理工大学附中老校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