翱翔计划
用脚丈量北京中轴,用心发现模拟政协提案
时间:2021-12-09 09:30:47 作者:金萍
2021年10月16日,理工附中“新视野”模拟政协社团迎来了第一次外出实践活动——步行探访北京古老中轴线的沿线建筑与文化。在对北京中轴文化如数家珍的校外讲解老师“小梁叔叔”的带领下,“新视野”模拟政协社团22名成员、社团指导老师安文娟、马千惠以及特色发展中心主任王雱、副主任金萍一起,开启了“用脚丈量北京中轴,用心发现模拟政协提案”的探秘活动。
清晨,在阳光的照耀中,同学们齐聚在永定门下,聚精会神地听老师阐述了自元、明、清三代定都以来,北京中轴线整整800年的历史背景,大家深深地为脚下城市中轴线蕴藏的文化底蕴感到震撼。从这里出发,开启了同学们探秘的第一步。
首先,大家来到了天桥百货商场,这里曾经是全国商业的“第一面红旗”,全国公私合营的第一家商场,红极一时。我们了解到虽然这里受到了现代电子商务发展的猛烈冲击,但同时也坚定了线下实体商业乃至各个行业只要勇于突破提升,就一定会重焕生机的信心。我们也明白了世界的未来是未知的,需要我们不断发掘、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才能得到答案。

接着,我们走到了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这里常常表演着即使在年轻人群体里也非常流行的老北京艺术——相声,作为传统与创新结合的好范本,同学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继承弘扬和推陈出新,才能永葆生命力。


马路对面,就是古老的北京自然博物馆。较于最近火爆网络的各种网红博物馆,虽然自然博物馆没有吸引到很多人来参观,但馆内的展物真实地展现了生命和古生物科学的传承过程,非常值得我们走进去看一看。
沿着马路继续走,就能看到隔路相望的天坛和先农坛。一天一地,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不可或缺的法宝。
临近路旁的石碑上刻着满、汉、蒙、藏四种文字,从这座石碑,我们能直观地看到北京丰富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走到一片老街区——北京南城,古朴平房、矮砖瓦墙,明清时期的老北京味道扑面而来。这里住着的老一辈儿人,如今还保留着老北京人的习俗——遛鸟儿、唱戏、养蛐蛐儿……此时,同学们不禁感叹,在繁忙紧张的时尚大都市的表面下,人们仍然保留着一种踏实淳朴,怡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接下来,来到的是外城最热闹的地方之一——珠市口。它虽说叫“珠市口”,但与珠宝无关,只是雅化了的“猪市口”,取个好听的谐音罢了。走着走着,看到了大街中央显得格格不入的一栋方楼,这里是北京官方认可的第一家基督教会——珠市口教堂,有着长达百年的历史。作为周边唯一没有被拆除的古建筑,这座教堂为珠市口大街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同学们也懂得了求同存异,尊重不同的宗教文化。
进入前门,走在宽阔热闹的前门大街上,老北京胡同与现代风格的店面和谐共处、琳琅满目——吴裕泰、全聚德、稻香村、星巴克……,大家一起品味历史,感悟创新,走向未来。
面对着南北中轴线上、天安门广场最南端的正阳门,同学们不禁回想起它几度被大火烧毁,又几度重建的波澜历史。大家认识到盛着历史底蕴、嵌入文化宝藏的建筑可能会因为社会动荡被拆除甚至摧毁,但是磨不灭的是它们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焕发出的闪闪光辉。不仅提醒着同学们要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激励着大家要立足中华传统文化,递出标志现代中国文化的崭新名片。
天安门广场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这里是祖国的心脏。走在这里的我们,流淌着同一股名为“中华儿女”的滚烫血液,心中汹涌着对千百年来伟大的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砥砺奋进的敬仰,还有面对未来勇往直前、在新时代广阔天地下奋进和创新的信心。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一定会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珍爱和平、面向未来。
又走过了故宫角楼和南池子大街,最后,同学们到达了中轴线终点的钟鼓楼,圆满结束了本次的探秘活动。今天的风很大,夕阳照耀在大家略带疲惫但却洋溢着微笑的脸上,能够清晰地映射出同学们内心的充实和喜悦!此次活动,大家亲自触摸了历史,感受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属性,在新时代的今天,同学们也将学着用青年人的眼光去发现,去思考,去继承,去创新。
回到学校,社团召开了复盘会,对于实践活动中的各种发现,大家都积极踊跃地分享了感悟和思考,后续也将形成自己的提案,参与讨论!
同学们参加“探秘中轴”活动的感受
天气虽寒风凌烈,但我内心却一直火热,梁老师细致的讲解让我沉浸其中,我漫步在红砖灰瓦中,望着在阳光照射下格外耀眼的城楼,似乎是在和那个时代的人们心灵上的沟通。几个小时转瞬即逝,活动结束后,我仍回味无穷,细细品味着这次活动的点点滴滴,也为自己走完中轴线的自豪感油然而生。——高一9班 蔡宁越
迎着暖阳,伴着秋风,我们从永定门,沿着古老的中轴线,来到钟鼓楼。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天安门广场处,最高的建筑不是人民英雄纪念币,而是人民大会堂——人民群众至高无上的地位。前门大街里,叮当车不时从我们身旁经过,中国无数传统手工艺,美食甚至是文化,经过创新,正在蓬勃地发展,被更多人喜爱。中轴线上的每一处古迹,或是庄严神圣的天安门,或是人来人往的前门大街,亦或者是最具有烟火气的胡同,都无时无刻体现着,中国古建筑以及其承载的文化、品质,都在祖国的保护下闪耀出炫目的光彩。经过此次活动,我更加希望能够投身进入保护古建筑的行列中去,对于北京城的历史也越加好奇。我们是第二个一百年目标的创造者,我将用更加饱满的热情,奉献出属于我的一份力量。——高一5班 乔栀馨
延着枣红色的城墙,披着绿荫,不觉中我们竟已走完这条蕴藏丰富文化内涵的龙脉——北京中轴线。顺着它,我们展望古今,从元大都到新中国的成立,从刘秉忠到梁思成,一代代艺术家都在为它的传承与保护做着不懈努力,直到现在我们依旧要将龙脉延续下去。听了一个个历史古迹的故事,了解了每一个城楼与建筑的历史背景与创作历程,不仅让我对中国的文化更加自信,也让我对中国的未来与中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对了一份思考。一路下来,我体会到了不同的文化属性,也感受到了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它不仅是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更是对它的创新与传播,让更多的人体会到这淌来几百年前血液的热度。——高一2班陈慧羽
摄影:新视野模拟政协社团全体成员
文字:傅雪航、黄昱畅
指导教师:安文娟、马千惠、金萍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