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动态
发现教育理念唤醒教师专业自信
时间:2019-05-08 00:58:49 作者:海淀教科院严星林
——理工附中“中国好老师”项目教师育人故事分享会印象
6月12日,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午后,我与理工附中的老师们来了一次美丽的相遇。短暂的邂逅,深深的感动,使我久久不能平静。
有一种精神气质叫专注
有一种变化,从踏入理工附中大门之前就悄然发生了。我搭乘的出租车在校门前停驻不足半分钟,门卫前来很礼貌的提示“此处不能久留”。前来迎接我的小老师一路飞奔,一脸灿烂的微笑。咖啡屋里三三两两,投入商讨,没人因为有人进来而分心半点。赵书记与刚下课前来的马老师相见,没有半句多余的废话,三言两语交待清楚会议准备情况,就带着我们前去会场。
会场已是人声鼎沸、人头攒动,会场布置隆重而有仪式感。我留意进入会场的教师们,有的步履匆匆、有的安步当车,有的微笑、有的兴奋、有的沉思。会前短短几分钟时间,超过3位老师,走到坐在会场前排的任校长跟前,快速的交流业务工作。在这些教师群体身上,分明有一种共同的气质感染着我这个外来者:那就是积极向上。他们展现出来一种我在十一学校教师身上似曾相识的精神气质——一种对自己工作的投入和专注,他们似乎不知疲倦、不发牢骚、不埋怨。消极、倦怠和抱怨,这些我们经常在校园内感受到的负面情绪,在我这次走进理工附中之后竟然消失了。
赵欣书记在主持的时候说,我们的这个会场,经常会邀请各类教育专家来做报告,但这次做报告的不是外来的专家,而是我们身边的“专家”,我们一起来分享有可能发生在我们每一个教师身边的故事。我能清晰的感受到学校发现教育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核心思想,那就是相信教师、解放教师和引领教师,也正是这样思想,发现每一位教师的特质,催生和唤醒每一位教职员工发展的意愿,展示他们专业的自信。
有一种魅力叫专业自信
学校这次展示的七位教师,我只有一个词语来概括他们给我的整体印象,那就是光彩照人。当看着她们在台上或高吭、或低语,或兴奋、或深情,或眼含热泪、或娓娓道来之时,我深深的被打动着。这种打动,源于她们对自己工作的高度专注和投入,源于她们对自己学科精深的理解和把握,更源于她们对教育事业的坚守和执着。
1.林琳老师:从学科专业走向学校管理是人生格局的拓展。中国有一句古语“学而优则仕”,我理解这句话,就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她讲述了从一位普通的语文教师,走向年级主任的心路历程。走向管理岗位,一定是优秀教师快速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从学科到管理,是胸襟和视野的大转变。
2.薛玉老师:读懂学生的智慧。薛老师讲述了一个可能我们每一位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多多少少都会遇到的故事——如何面对“熊孩子”。如何认识学生其实不需要高深的技巧,需要的就是一颗真正关注孩子成长的心。正是因为关注,她听懂了“我可以一个人一个组吗”要求背后的学生的恐惧;正是因为关注,她选择了“读懂不说破”,应对孩子青春期逆反的智慧。薛老师用她高超智慧,呵护着学生健康成长。
3.张玉肃老师:安心就是教师最大的幸福。一句来自家长“您是一位好老师”就让张老师动情不已。张老师的故事,是对目前教师师德沦陷舆论的有力回击。她用“走进心里、担负责任、自然接受、解决问题”简单而朴素的话语,表达自己对教育的专业理解。如何理解师德?如何理解教师的职业价值?张老师用“安心、贴心和真心”,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
4.赵玲玲老师:追问学科的本质。学科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如何将教学与育人融为一体?来自历史学科的赵老师用自己的教学案例,分享如何借助学科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领和重塑。我不禁惊诧于赵老师借助邓世昌沉船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探讨的是哲学的“生死观”。“轰轰烈烈的死”并不比“忍辱负重的生”来得高尚,这样的观点是如此的深刻!我极为赞同赵老师关于历史学科价值的论断:要用理性之光来照耀孩子们的人生之路。
5.曹媛源老师:一位青年教师的成长之路。来自音乐学科的曹老师是一位年轻教师,艺术的浸染让她有一种格外的美。她用20分钟就讲完一节课内容的尴尬,相信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曾经遭遇的痛。贴近学生、倾听学生心声成为她教师成长经历中的宝贵经验和财富,承担公开课更是促进年轻教师教学技能习得的“秘笈”。倾听着曹老师的分享,不禁有一种“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丛山”的错觉。
6.张红艳老师:热爱是好老师最重要的特征。有着清脆嗓音的张老师,如果只闻其声,你绝对想不到这是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高中生物老师。在她身上荡漾着一种激情,一种发自内心热爱教师职业的激情。她那眉飞色舞的演讲,掩饰不住职业的幸福。对教师职业的爱与认同,首先是基于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其次是对学科教学深刻的专研。张老师谈起学生,那种欣赏、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谈起生物实验的设计就兴趣盎然。张老师是由衷喜欢、热爱教师职业的好老师。
7.高燕老师:初具自己的教育主张。高老师是一位已经有着20多年教龄的优秀教师,在这样一位教师的身上,我们已经能清晰的感受到她独特的教育主张。信任、宽容和严慈相济,是张老师在处理师生关系坚守的原则。另外,张老师将自己爱好长跑的个人特长,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因素,运用到教育之中,形成独特的教育风格。有教育主张的教师,就会有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就不会在纷繁复杂的教育改革中人云亦云。正因为她的教育主张,让她收获了来自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有一种发展方向叫专家型教师
理工附中已经有这么一批优秀的好老师,他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呢?或者说有没有更为清晰的发展路径呢?北京师范大学的朱旭东教授曾经对教师的理想发展状态做过形象描述:“种好责任田,耕耘自留地;走进他人的精神世界,营造自己的精神家园”。我认为,专家型教师就是我们优秀教师营造自己精神家园的路径。相对于高校学术专家,中学一线教师要走向专家,我提供一下四点建议:
1.形成清晰明确的研究方向和领域。研究方向和领域的确定对教师走向专家至关重要。深层思考自身研究兴趣趣和能力特长,是确定研究方向的基石,是最为持久的发展动力。此外,要结合受教育经历和教育实践经验,在已有积淀的基础上进行聚焦。最后应该时刻关注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热点,不断对研究领域进行拓展和深化。
2.透彻掌握本研究专业领域理论。所谓理论修养不仅指记住和背诵一些教育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将其内化为教育的敏感和直觉。真正的教育专家在面对复杂教育现象时,不仅能归纳总结现象本身,更能解释其背后的规律。一些看似玄妙的教育灵感和知觉,其实也是深厚的理论修养在发挥作用。
3.具备有效的教育实践策略。真正的教育专家,一定是在理论与实践之间自由穿梭的人。一个好的专家一定不是光讲纯理论的东西,他们既能根据理论设计方案方法,具体指导实践,又能跳出实践的经验与感性层面,发现更为深刻的规律和本质。在专家眼里,实践与理论没有截然的界限,教育中的每一个实践,都在孕育着理论的因子,而理论背后是大量的实践。
4.积累丰富的实践典型案例。正如律师的成长依托无数的诉讼案子、医生的成熟基于无数的病例一样,教育专家一定是有大量丰富鲜活的教育案例。好的专家总是善于讲故事,总是从真实发生的教育案例中发现教育的价值。好的教育案例绝不单纯是一个实践,而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体,最能直观、生动而具体的呈现教育思想的光芒。因此,积累案例,成为教育专家成长的必经之路。
这四点标准,供老师们参考。感谢理工附中教师的精彩分享,也祝愿我们的教师拥有一个幸福的职业生涯。